1.文学语言的涵义 文学语言有广、狭义。广义指在民族共同语基础上经过加工形成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即属于普通语言学范围的语言系统(Langue)。包括政治、哲学、科技、伦理等方面的书刊文章中所用的书面语言及日常口语。狭义的文学语言则是各类文学作品的语言(Parole),即文学言语。这里的“文学语言”指文学言语。 2.文学言语的审美特征 2.1 形象性:文学言语通过语境塑造想象中的艺术形象,它能营造出具体生动的情境甚至再现现实。文学言语塑造的形象是间接的,是在想象之中感受而非直观的。 文学翻译中形象化语言可能需要尽量保留,因为文学作品要的就是形象,除非保留这一形象使得译文无法理解。非文学翻译中也可能遇到形象性语言,如各种各样的比喻,这些比喻一般人所共知,已失去新鲜感,如译入语正好也有类似的,失去新鲜感的比喻,可以拿来使用;如果译入语中没有,则不宜传递原文形象,而是把形象降解为平白的意思,因为如果把形象传递出去,可能会出现对译入语普通语言规律的违反,而这样的违反在非文学中是不恰当的。 2.2 情感性:情感即具体的客观事物作用于人所产生的感觉及伴随而生的态度倾向。文学言语的语境营造(描绘)具体事物时,常常采用“对普通语言的有组织的违反”从而达到艺术地“更新我们对生活和经验的感觉”。阅读文本,不仅感受其描绘的事物,而且会产生情感态度。 非文学翻译中一般不会出现“对普通语言的有组织的违反”,所以只需要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律即可。不追求语言的新奇。 2.3 多义性:又称含蓄性、模糊性。文学言语的语境指向想象世界,语符的所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因而往往产生理解的歧义或言外之意。普通语言要求严格遵循语言系统的规范,文学官语则须通过突破语言规范,消解语符旧的能指与所指约定俗成关系而形成新的约定俗成关系,因而生发出文学言语的丰富含义或言外之意。 非文学作品具有单义性,所以,译文要直截了当,避免歧义和含糊不清。 2.4 音乐性:语调、韵律、节奏所产生的音响效应和审美效果。非文学作品中也可能存在文学因素,具有一定的音响效应和审美效应,但这并不能改变作品的基本功能。译文中不用刻意追求音乐性。当审美和达意不可兼顾时,牺牲审美。但在翻译口号、标语、广告等语言现象时,由于其本身的审美功能具有重要地位,需要兼顾信息的传递和审美效果。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同文翻译”,了解更多资讯!